越民生义工团成立之初,我们就想着,用一个什么样的仪式,告诉所有关心的人,我们秉持“新闻公益、传播文明”,为诸暨的和谐幸福奉献自己的能量。
最终,“中秋,我们一起团圆”成为唯一的选项。我们选择东白湖镇最偏远的山村,寻找6户孤独的老人,或孑然一身或夫妻相濡以沫或母子相依为命,“团圆”于他们是一种奢望。但,这一天,我们让这种奢望变成幸福的回望。6组义工,能修电器,能唱京剧,能看病问诊,能烧一手好菜……带着爱与相信,来到老人身边,在昨天,和老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听他们说说故事和心愿。
昨天,东白湖镇日溢村、西岩村的斯先清等6户孤寡老人家中分外热闹。每户老人家里都挤满了越民生义工团的义工们,他们为老人打扫房间、清理床被。义工们还带着从城里自费买来的鱼肉蔬菜,自告奋勇地下厨,为老人们献上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和老人们共享天伦之乐。
当天,也是越民生义工团正式成立的日子。越民生义工团由诸暨日报、诸暨网主办,以“新闻公益、传播文明”为宗旨。义工团经过了前期的电话、网络报名与筛选,一共吸纳了60余名志愿者加盟。首席记者 郭斌/摄 记者 杜萌颖/文
陪老人吃团圆饭。
这个中秋不一般。因为,一群素昧平生的人因同一个信仰,在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一天。这信仰,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中秋,这信仰如头顶的澹澹月光,耀眼夺目。
越民生义工团成立之初,我们就想着,用一个什么样的仪式,告诉所有关心的人,我们秉持“新闻公益 传播文明”,为诸暨的和谐幸福奉献自己的能量。
最终,“中秋,和你一起守望团圆”成为唯一的选项。我们选择东白湖镇最偏远的山村,寻找6户孤独的老人,或孑然一身或夫妻相濡以沫或母子相依为命,“团圆”于他们是一种奢望。但,这一天,我们让这种奢望变成幸福的回望。6组义工,能修电器,能唱京剧,能看病问诊,能烧一手好菜……带着爱与相信,来到老人身边,在昨天,和老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听他们说说故事和心愿。
上一次和人牵着手聊天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和这么一桌子人吃饭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屋子有这么多笑语欢言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因为幸福而流泪是什么时候?我们没有问老人,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让我们懂得这次活动的意义。
这个仪式,因为关注一群孤独的老人而显得温暖。这个仪式,在“回家看看”进入法律条文的当下,有着更强的指向性。这个仪式,在万家团圆的中秋,变成一种能默然传递的力量。
我们用一个通版记录这次活动,作为一个义工团诞生的见证,也作为一份礼物,送给所有的老人,希望你的中秋,月圆如斯。
——编者
为家人耗费整个青春
■记者倪夏子
刘伯成今年63岁,东白湖镇西岩村李家宅自然村村民,拿着低保,一个人住。
他16岁开始在生产队干活,早出晚归,犁地、种玉米、砍毛竹、挑粪施肥......几乎每天都过着脸向地、背朝天的日子。而那段日子的见证是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奖给先进生产者”的字样。本子外表老旧,但内页十分干净,没有写过字。“这是大队里奖给我的,表扬我思想好、劳动好。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能挣三四十个工分。”刘伯成一边说着,一边点头,很是自豪。
刘伯成有高血压,有十多年没有干过重活。他家里最醒目的“装潢”是灶台边码得整整齐齐的木柴,有3米多高,顶到了天花板。这是妹夫帮他弄的,旁边还有两袋碳也是。
刘伯成的二弟刘叔成住在隔壁,在他的眼里,刘伯成是一个有责任心又老实的人。“我大哥命苦啊!”刘叔成说,他们家有5兄弟、3姐妹。因为家里穷,孩子多,作为大哥的刘伯成自然是义不容辞,只读了一年的书就早早辍学务农,补贴家用。“所以他现在话也不太说得零清,就是书念的少啊。”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为刘伯成没文化、没房子、没积蓄,自然没有姑娘要嫁给他。于是他就努力干活存钱,到了33岁的时候,他盖起了自己的房子。但,错过的青春似乎回不来了,兄弟姐妹都成家,他一直单身到现在。
同村的二弟和妹妹十分感激这位大哥,自从刘伯成被查出有高血压以后,诸如挑水、劈柴、种菜等活计,他们都会帮他做好。就在昨天,刘伯成的锅灶破了一个洞,刘叔成马上拌起水泥,帮他修好。
“现在这样很好啊,吃吃坐坐,政府也有钱给我。”刘伯成笑着说。
微心愿:
家里的电线已经用了30多年,老化得厉害,可是,没钱换,也就不敢动。
46岁讨到老婆当了爹
■记者杜萌颖特约记者应言信实习生蒋力奔
住的是竹林山、喝的是山泉水,家里养的是“中华田园犬”、房前屋后种满蔬菜……东白湖镇日溢村外邵自然村钱可章老人的家让义工们直呼“是来这里换氧洗肺的”。一到他家,义工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菜肴、月饼、油盐酱醋,奔着厨房去了,接水、开灶、洗刷,上手就准备烧饭做菜。
有人忙做饭,有人陪着老人说说话。钱可章老人说,最近最让他高兴的事,就是上个月刚评上村里的低保户,每个月有四五百元的政府补贴可以领。“这么一来,我们的生计就更不用愁了。”
说来让人叹息。钱可章老人今年76岁,老伴郭菊英老人今年71岁,30年前,钱可章还是独身,而郭菊英则已育有一儿一女,两人结婚后就这么过起了日子。不料,接下去几年内,郭菊英的一双儿女相继生病去世,从此,这对老夫妻孤苦相依到现在。
“年轻的时候也做过砖瓦匠,但更多时候还是在家务农。平时空闲了,就跟村里喜欢音乐的老伙伴们拉胡琴。但近几年不行了,老伙伴都走了。”钱可章老人说,自己和老伴都上了年纪,种菜也只够两人糊口,两人的身体都不行,得常年吃药。“家里别说交通工具了,连冰箱、煤气灶都买不起。”老人说。
正说话间,厨房传来好消息:“同志们,赶紧收拾收拾,吃饭了!”很快,两张一高一低的木桌拼成了一张餐桌,倒酒、夹菜、上饭……桌子上响起了聚餐的节奏。
老人们跟义工们一起聊天,话不多,却充满温情。
时光过得飞快。聚餐完毕后,义工们帮老人打扫了厨房,便准备起身离去。此时,郭菊英老人却眼泛泪花:“家里太久没有那么热闹了,你们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的儿女们……”义工们忙上前安慰老人:“我们还会再来的。”
微心愿:
因为腿脚不便出门不易,村子又偏远,家里很多食物都放不长,能有只冰箱就好了。
一台看不到戏的电视机
■实习记者俞咪娜
今年80岁的斯先清,是东白湖镇日溢村人,住的是老式的木结构房子。屋里灯光昏暗,灶台、电饭锅、一张桌子、几把凳子,构成了一个人的家。最贵重的东西,就是那台放在八仙桌上的老式彩电。可惜,由于没装有线电视,收不到最爱的戏曲频道。
斯先清说,年轻时候就喜欢听戏,那时可痴迷了,经常走路去别的村子或者镇上赶场看戏。
他觉得戏如人生,总是上演很多悲欢离合。27岁那年,他有个妻子,是嵊州人。当时生活虽然艰苦,但也算幸福。没想到结婚后一年多,已经有8个月身孕的妻子不幸溺水身亡。那之后,斯先清独身至今。
斯先清说,以前年轻时,也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靠打零工挣点钱。他还离开过诸暨,在福建呆了15年,近50岁时才回到老家。现在的斯先清没有经济来源,依靠每月300元的低保补贴过日子。斯先清说,十几年前他就申请了低保户,这些年,也是多亏了这些补贴。他平时自己种点小菜,偶尔买点肉,日子也能过得去。“一个人住,所以家里比较乱。”斯先清笑着说,看到义工团的到来,他特别开心。
住在斯先清隔壁的是他堂弟,堂弟一家平时很照顾他。考虑到斯先清年纪大,出门不方便,家里的柴禾都是堂弟家从山上砍来的。每到饭点,堂弟一家还经常来邀他一起吃饭。
斯先清说,即使过年过节,也很少有人去看他。这次中秋节,义工团成员的到来,是家里最热闹的一天。这热闹,除了欢声笑语,还有久违的戏文。
义工团的张仲透、杨建利听说他是个戏迷,当场就唱了几段戏文。斯先清听了连连鼓掌,说没想到会有人专为他一个人唱戏。
微心愿:
家里有一台电视机,可是却缴不起300元的有线电视初装费,所以很多节目没得看,很遗憾,希望有人能帮忙缴了这笔费用。
在道光年间四合院长大
■记者应柳漪
李锡明今年67岁,独居在东白湖镇西岩村钱家庄自然村331号,一个据说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四合院内。
四合院的两侧房子都已倾倒,院落中全是荒草。李锡明的住所就在院子的入口处。“本来应该还能住的。去年夏天一场大风大雨,外墙塌了一大半。”李锡明说,那是晚上,他喝了点酒很快睡了,睡梦中被一堆石头砸醒,才发现自家的房子墙塌了。所幸,他此前摔了跤,左腿动了手术,为方便,一直睡在楼下靠门边。墙体压下来的时,他头朝门睡的,石墙压在了他的腿上,“如果砸在头上,也许就这样去了。”
李锡明现在住在隔壁大伯家。对老房子,他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这里曾经住了他家三代10口人:奶奶、父母、他和兄弟姐妹7人。为此,他不肯搬到山后弟弟家。作为长子,他自小就跟着父亲学农活,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我16岁就上生产队干活,父母亲孩子太多,负担太重。”他现在都记得1958年大饥荒时的场景,“大家饿肚子,父母为我们什么都舍不得吃。”
所幸,兄弟姐妹都平安长大。
在别人的眼中,这一辈子他有着很大的缺憾——终身未娶。但他说,这也许是命,他认命。年轻时也曾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但因为家境等原因最终没成。到了40多岁,他看开了,远赴江西、上海等地打工,在外面“漂”了10多年,直到59岁在工地受伤后,才回到老家。
弟弟们在外务工,妹妹们早已外嫁。他生活重心就是照顾患尿毒症的父亲,前年,83岁的父亲去世,他成了真正的“孤老”。村里给他办了低保。平时,他的衣服是几个妹妹负责的。过年过节,就到几个弟弟家。日常消遣就是亲人给的电视机。叫他老怀甚慰的是,在店口上班的大侄子,孩子很有心,每个月都来看他,帮他领低保,给他买些吃的用的。
微心愿:
对生活没有太多奢望的李锡明现在不敢想修房子的事,大伯家的房子空着,他只管住。只是这房子没自来水,他左腿不便,打水困难,就盼着能在这里安上自来水。
18年前弟弟失踪了
■记者王玮
李仲火家在东白湖镇西岩村李家宅自然村,这是一个没有手机信号,没有自来水,走到最近的公交车站台要用上半个小时的地方,而他家里唯一的电器是电灯。
71岁的李仲火一共有4个兄弟,因为家里穷,作为老大的他一直没有娶上媳妇,侄子侄女就当成自己的儿女。李仲火从抽屉里拿出一筒月饼和两条红双喜香烟说:“你看,这就是我侄女前几天来看我带给我的。”
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人来陪老人吃过一顿饭。昨天,可能是老人家的八仙桌最满的一次。6位越民生义工张罗了11碗菜,他看着鱼虾蟹说:“这些是我从来不会去买的菜。我就吃点蔬菜,最多就添点猪肉。”
怕义工们吃着不习惯,老人一直仔细地洗着砧板和菜刀,一遍又一遍。
看到义工拿出了自己带来的简易煤气炉灶,锅碗瓢盆,搭不进手的老人还是想找点事干。几分钟后,一个小伙子送来了两箱啤酒,老人说:“这是特意为你们准备的,可以中午喝上几口。”
知足了,这是李仲火对自个的日子的评价。他说,现在,每个月都有一笔低保金再加一笔老年人补助,一共400多元。再加上自己养养猪,种点作物,日子已经挺好过了。
老人的生活就像家门口的那条小溪一样平淡无澜,无悲无喜。但是,18年前的一桩事情,老人到现在还没有放下。那年的一天,李家最小的兄弟李仲土突然不见了。李家人很着急,因为这个兄弟的精神状态有些异常。大唐、草塔、街亭……李仲火跑了整整一个月,可兄弟依旧下落不明。到后来,只要听到哪里有认尸的消息,他就会跑去认,“我记不清多少次了,看到不是他,心里就有了些希望,总想着他还活着。”
一顿饭很快就吃完了,老人将一早炒好的南瓜子以及放在柜子上的笋干塞到义工手里。约义工年边再去他家,他说要去山里挖些笋来,让义工们尝尝。
最后他说,其实自己还有一大笔“财富”,那就是已经6年没去收拾过的毛竹山,山上大概有毛竹8000公斤左右。老人说,村里对他很好,他也享了政府的福,这些毛竹,身后就给村里吧。
微心愿:
希望能找到失踪18年的兄弟李仲土。弟弟今年63岁,身高大约1米65左右,曾在福建参过军,头脑有些不清楚。
2分分数改变的命运
■记者邵高锋
82岁的李孝雅老人,是东白湖镇日溢村人,育有四女一子。7年前,老伴走了,4个女儿早已各自成家,如今的老房子里,只余下她和儿子邵成钢相依为命。因邵成钢早年患上了抑郁症,让她每天还是有操不完的心。
说起儿子,李孝雅老人心里千头万绪,五味杂陈。年轻的时候,儿子长得帅,读书成绩很好,是那个时候少有的高中生。当年,他与班里的一个女生恋爱了。两人约好了一起去读大学的。令人惋惜的是,女生考上了,他却因2分之差,没能等到那纸录取通知书。之后,两年多的时间,为了那个约定,儿子几度努力复习,但还是因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再后来,他似乎是放弃了,放弃了考大学,也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突然有一天,李孝雅发现,儿子常常傻笑着,也成了村中唯一一个常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看天、看地、看蚂蚁的人。
“但他与村人相处很和善,很有礼貌,一般还会主动打招呼。他很爱干净,基本上每天都要洗澡。平日里,他会帮着做一些轻便的农活,衣服也是自己浆洗,生活自理上没有什么问题。他喜欢看书、看报,看得多,学得也多。看起电视,说起历史,讲起来那是一套一套的。”李孝雅老人说,村会计还曾一度想收他当徒弟,也曾试着让他帮忙打理村里的财务。
但是,儿子毕竟跟正常人不一样。说着,李孝雅的眼眶有些泛红了,“要是没有我,他该怎么过?家里用的是柴灶,灶门口的柴禾我从来都收拾得很干净,就怕他一不小心给点着了……”
李孝雅老人说,活到现在,很多事情也看通透了。唯一的遗憾是,没能抱上个孙子。但,这就是命。好在儿子现在情况很稳定,已经有30年没有吃药了。
“感谢你们,今年这个中秋节,对我们娘俩来说过得特别有意义。”吃饭的时候,李孝雅老人对义工说,“我的身体还算健康,只是有点贫血,但还可以到田地干些农活,种豆、种菜、种花生。我年轻的时候,一餐能喝一斤高粱烧,现在喝得少了,今天就陪客人们喝喝啤酒。以后要是有空啊,记得来转转,我们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自家种的蔬菜无污染。”
微心愿:
儿子成钢喜欢看书、看报,他经常到处找书,找报纸看,一直想要一本《三国演义》。能给他一些书报就好了。
倡议书·常回家看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秋节皓月当空,嚼着诗人的这份洒脱,却冲不淡内心思亲的牵挂。今年,是“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后的首个中秋节。三天小长假,您准备踏上回家的路途吗?诸暨日报、诸暨网、越民生义工团联合发起倡议:常回家看看,哪怕再忙,也抽出时间陪陪年迈的父母。
老人的内心究竟有多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含蓄的中国父母大多不愿给子女们一个明确答案。“我很好,不要常来看我。”“你工作那么忙,好好休息。”已入暮年的父母们依然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尽力维护孩子。而话语背后那份含蓄的思念,又有多少子女能够读懂?
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我们衷心地希望,每一个人能记住这个日子,能关注父母对子女亲情、天伦之乐的渴望与期盼,抽出一点时间回家看看,帮父母做做家务,陪父母吃顿饭,跟父母唠唠嗑,给父母一个拥抱,送父母一声问候,让父母知道你的亲情,你的牵挂,你的感恩,你的祝福,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祥和的中秋节。我们也衷心地希望这一天,世间能少一分见不了面的离愁,多一张团圆和谐的笑颜,因为关爱亲人,就是审视我们的生命旅程,就是验证我们的前行步伐,就是明晰我们的努力方向。
这个中秋节,让我们举樽赏月,畅享亲情!
诸暨日报诸暨网越民生义工团
2013年9月19日
凯发旗舰厅官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