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津贴被偷换成两个西瓜 员工权益如何安顿——诸暨网-凯发旗舰厅官网
发布时间:2014-11-19 16:21:00
来源:诸暨日报
编辑:傅灵栋 审核:杜萌颖
■傅达林
“热么?”“热!”“想想工资,心就凉了。”针对连日来的高温天气,一位朋友在微信上这样调侃。高温下焦躁与无奈的心情,借助小小的微信窗口,通过诸如《沁园春·热》等不同“体”的诙谐文字,在朋友圈内引起阵阵涟漪,一笑而过也释放出不少压力与烦躁。
然而,调侃毕竟无法消暑纳凉。本周以来,华北部分地区出现了5月份罕见的高温天气。北京刷新1951年以来的同期纪录,部分地区超过42度。河北山东等地也发布高温预警,多个城市气温突破40度。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对于更多劳动者来说,他们或许无暇在微信里释放情绪,他们更关注的实际问题是:高温下的权利支票如何兑现。
高温权益保障的话题年年提,只不过今年比往年提得早很多,或许这有些让保障部门措手不及。修改后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不同高温层次的劳作时间做了具体规定,诸如40℃以上停止室外作业、高温津贴禁用饮料冲抵、中暑诊断为职业病享工伤保险等。这种立法在与国际接轨的思路下,越来越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但实际呢?新华社调查显示,高温下的工作时间调整、高温补贴并未完全落实。
有必要追问,究竟高温权利阻隔何处?为什么法律规则所宣示的权利,总是在执行过程中被消解、被损耗乃至被废弃?从执法上说,高温预警的发布,意味着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用人单位等,都应立刻进入遵守、执行相应法规的程序。遗憾的是,执行的主动权往往在用人单位或具体管理部门手中。那些散落在各个单位的内部管理规定,往往会以一种缺乏人性化的僵化思维,对待法律的执行和劳动者权利的保障。
微信朋友圈里的戏谑与打趣,终究无法安顿我们面对社会现实的焦躁心情。法定的权利享受不到,该打开的冷气就是不开,高温津贴被偷换成两个西瓜,每一次权利的争取都如此费力,劳动者的心情何以妥当安放?
说到底,人心安稳是建立在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础上的。每一次高温预警信号的发布,都是一次高温权益保障执法的动员。排除各种不成文的所谓内部规定,扫除各个执法环节的僵化人心,无条件兑现法定的各项权益,即便温度再高,人们的内心也可以是清爽安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