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美丽经济 ——山下湖珍珠产业的惊世之美(上)-凯发旗舰厅官网

2019-09-17 来源:诸暨日报 编辑:黄玲芝
  记者 宣浩军 周飞腾 吕岚

  俞咪娜 骆少华

  通讯员 徐越

  蔚蓝的天空下,眼前连片的湖面一望无际,碧波荡漾,那漂浮着一个个白色圆球,像闪着无数的亮点,俯瞰之下湖面犹如戴上了一串串“珍珠项链”。

  水下另有乾坤,小鱼儿不时露出脑袋,调皮地来回游动,湖面泛起一圈圈波纹,这番生态画卷真是美不胜收……

  在位于山下湖镇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人们很难把眼前这300亩鱼蚌混养模式下的美丽水域,与曾经臭气熏天的河蚌养殖池联系到一起。

  既要珠光宝气,更要碧水清波!

  如同承受沙石之痛后孕育出耀眼珍珠的河蚌一般,山下湖珍珠养殖亦经历了一场漫长的蜕变与新生。

  “插种”希望

  山下湖养殖珍珠的历史,还要从50年前的一个冬天说起。

  江苏常州一个名叫朱林昆的生意人到诸暨收购河蚌,当时引路的何木根和何柏荣百思不得其解:诸暨农民用来喂鸡饲鸭的河蚌,怎么江苏客人要千里迢迢来收购,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几经询问,朱林昆交出了“金钥匙”:不仅告知了河蚌的真正用途,还传授了养蚌育珠技术。

  1972年春,何木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自家房后小塘养下了一批河蚌,并终于成功收获700克珍珠。同年12月27日,在浙江省医药公司杭州门市部,他的一斤四两珍珠,卖了497元钱,相当于卖出去10头猪。何木根回到长乐村后,村里一下子炸开了锅。“何木根发财了”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在1973年及稍后的时间里,无数只河蚌开始被“扔”进农民那些低矮草棚边的小湖泊,或者小池塘里,这种“底养法”也是最早的珍珠养殖方法。无一例外的是,那些河蚌都被“插种”,种下去了无限希望。

  如今63岁的新桔城村人黄鹏飞就是在那个时期加入养蚌大军的,但已对养殖方式有所改进。“弄几根竹子插在水塘里,两根竹间用尼龙绳牵引着,绳上系几个网袋,每个网袋放三五个鸡冠蚌,蚌都浸没水中,吊养着自然生长。”他回忆,当时养殖了10亩水塘,每亩放有1500至2000个蚌。

  山下湖养蚌育珠所用的河蚌,起先主要来源于江河、湖泊等水域人工采挖的天然蚌,多数为鸡冠蚌,由于这种蚌存在近亲繁殖、蚌龄差别大等问题,产出来的珍珠大多暗淡无光,质量差、卖价低,影响了珍珠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那时,西江公社尚山大队副业队长邹昌德曾带着农户赴江苏和德清等地取经,学习插种技术和探讨养殖方法。直到1979年,他采用“笼养法”,利用3只网箱产幼蚌1.5万只,成功繁殖新蚌品种,即三角帆蚌。“这种蚌养出来的珍珠明显比鸡冠珠要大,而且形状较圆、光泽度强,更受市场青睐。”

  1983年后,进入全民养蚌育珠时期,农户挖田开塘成热潮,长乐、广山等大队除五保户、单身汉外,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水面。等到1986年,珍珠养殖业显现第一高峰,西江、泌湖两乡80%以上农户都开始养殖珍珠,珍珠年产量达到20余吨。

  不少村子通过珍珠养殖成了全县的富裕村,其中长乐村全村340户的养殖面积达500余亩,年产珍珠在1500公斤以上,年产值250万多元。

  当时一篇《一个农民的心声》的文章这样描述:1960年,长乐村还是全县闻名的落后村,全村60%农户住的是草棚。通过养殖珍珠,到1987年底,这个村的村民已新造了2幢四层楼、15幢三层楼、66幢二层楼,全村共有摩托车28辆、彩电99台。

  可惜好景不长,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于1990年迸发危机:水质恶化,引发蚌病泛滥;鸡冠蚌所产珍珠量大质不高,在国际市场供过于求,无人问津;三角帆蚌由于水质要求高、技术不成熟,很多农户养不好。

  为另谋出路,破除“三角帆蚌养不活”的传言,1991年,被誉为“中国淡水珠王”的何小法从江苏引进1万多只三角帆蚌,并送到东和乡的养殖场。经过一年的细心管理,他取得成功,蚌不仅没被养死,而且个个产出了硕大的珍珠。

  与此同时,注重科技珍珠养殖的王力苗联合山下湖淡水珍珠研究所的周凤鸣也从江苏大量引进三角帆蚌,在枫桥骆家桥进行大规模养殖,产出个大体圆的优质珍珠更是成为香港市场的抢手货。

  在后来的岁月里,山下湖的珍珠养殖业不断取得进步,如在养殖品种上,过去由鸡冠蚌一统天下的局面被三角帆蚌所取代,还逐渐出现了采取外套膜边缘撕膜制片方法养殖的无核珍珠,采取“活蚌采珠”方法养殖的有核珍珠、特种珠、异形珠等多个类型,在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由低档珍珠向高档珍珠的转变。

  经历了零散养殖、大户养殖、规模养殖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珍珠养殖出现向外扩张。原来,很多农户对比发现,湖南、湖北等地出产的珍珠颗粒大小比浙江省内养殖的大,而且在光泽、光洁度方面也不分伯仲。再加上本地范围内的闲置水面少,承包价格暴涨,大家便有意识地转移养殖基地,把目光转移到域外,分别向省内的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省外的江苏、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辽宁等地拓展。

  何建利就是第一批跨省“走出去”的农户。1999年初,他去江西南昌收购珍珠时,看到当地丰富的水域,马上动了心思,立即察看场地,化验水质,承包水面。他与人合作,先后到湖南安乡洞庭湖、江西南昌珠江农场等地承租约5000亩的养殖面积,投资达400万元。

  山下湖镇党委、政府也适时提出了“立足山下湖,走向全中国”的产业扩张思路,鼓励农户大胆出市跨省承包租赁外地水面。至此,山下湖的珍珠养殖业全面辐射到省外。

  黑科技来了

  然而,这个让山下湖发家致富的“珍宝”,引出了环保难题:随着当地珍珠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水体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被破坏。

  (下转3版)  (上接1版)

  “为了提高珍珠产量,缩短养殖周期,我们开始向塘里倾倒鸡粪鸭粪。不少家禽粪还是从绍兴一个家禽厂按吨通过船运送到山下湖的。”黄鹏飞说,蚌塘发黑发臭,最多每三五年彻底清理一次水塘,以稍微改善水体环境。

  “一推开窗,水面就会飘来鸡鸭粪便的臭味!”多年来,这是水塘河蚌养殖带给山下湖人最深的感受。

  何柏荣之子、浙江胡庆余堂本草药物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何延东回忆,西杨龙村有一条银河江,原先正如其名,十分清澈,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变得臭气熏天。“养蚌臭,剖蚌取珠也臭。道路两旁废弃蚌肉、蚌壳堆成山,苍蝇蚊子满天飞。”他说,那时候诸暨城里到店口有班公交车,每次经过山下湖,大老远就能闻到恶臭,乘客一边牢牢捂住鼻子,一边催促司机开快点。

  既要珠光宝气,更要碧水清波!

  2017年2月,诸暨出台史上最严的“禁养令”,通过对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禁养关停,山下湖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立志改变牺牲环境换发展的老路,全力破解这份美丽产业背后的污染之痛。

  “禁养令”要求,面积超过100亩的养殖大户,都被要求按照5%的面积比例配备尾水处理池,尾水池内通过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生物净化试剂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出水口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将被强行关停。

  一场珍珠养殖污染大整治自此掀起,取缔一批、改造一批、示范一批,推动珍珠养殖产业转型。

  山下湖镇新桔城村资深珍珠养殖户詹相苗积极响应“禁养令”。在退养1000多亩珍珠塘后,他开始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先后经过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等生态区处理。詹相苗还种上了净化水质的水草,大大提高了净水效率,使尾水达标排放。

  如今,不少养殖户利用新的养殖模式,还实现了“蚌 鱼”“蚌 藕”等水产套养。像詹相苗,不仅在蚌塘放养了鲢鱼、鲫鱼、鳊鱼等普通鱼,而且还养了桂花鱼等名贵鱼。“近两年,珍珠养殖的经济效益还不错,虽然养殖规模少了一半,收入却翻了一番。”最重要的是山下湖的水体环境变好了,曾经面朝蚌塘恶臭袭来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禁养令”一出,按照珍珠养殖转型升级相关要求,阮山线200米范围及域内开放性河流均实行退养,共退养77家,面积2800.19亩;其他整改94家,面积4725.94亩。整治前,山下湖全镇珍珠养殖总面积约8000亩,整治后,现有规模养殖户65家,总面积约4200亩。

  “禁养令”倒逼下,珍珠养殖面积锐减,新型珍珠养殖技术正在形成。

  其实,在这场珠光宝气与碧水清波的角力中,还有一个叫郭伟锋的人,也就是浙江清湖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一直在为珍珠蚌鸣不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还珍珠蚌一个清白。

  走进清湖的智能控制室,只听见“嘀嗒”一声,其中一个喂养区的5000只珍珠蚌吃到了定制营养餐,郭伟锋形象地称这套自动化管网系统为“奶娘系统”。他介绍,水里铺设了主水管道,蚌悬浮挂养在水管之下,通过水压调节蚌的升降位置。蚌壳上还钻了孔,这样就可以把食物、藻类通过输送管道精准投喂到每个河蚌体内,珍珠蚌像用奶瓶一样直接吸收营养物质,从根源上有效避免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既要养好蚌,又要治好水,这才是珍珠养殖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郭伟锋说,早在10多年前,清湖就开展研究,联合多家高校、研究所,最终研发出这一颠覆传统淡水珍珠养殖模式的“黑科技”,并成功投产,于2016年在诸暨示范应用。这项技术还在2018年入选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15项“绿色发展好模式”之一,被全省重点推介。

  近年来,包括清湖在内,山下湖镇集中建立起9大生态养殖示范点, 总规模3000余亩,并与上海海洋大学、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同时, 鼓励指导珍珠养殖户提高污水处理的技术和能力,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养殖企业,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已建成7个示范点,投资额1400万元左右。

  “黑科技”来了,珍珠甚至还能在温室内工厂化养殖!

  “你看,颗颗珍珠又大又圆,还很有光泽!”姚江镇的浙江佰瑞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开蚌现场热闹非凡,公司董事长傅百成从10个河蚌里取出10颗珍珠,经测量发现,最大的直径达到13.8毫米,平均直径在12.2毫米以上。更重要的是,这些珍珠的圆度达到70%以上,其中珠宝级的比例超过了40%,而在传统大水面养殖模式下,这两个比例分别只有10%和1%左右。

  “工厂化养殖是一条可行的路子,这对全国珍珠行业转型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秘书长、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白志毅这样评价。全国首批工厂化养殖珍珠在诸暨顺利开蚌,标志着这项全球淡水珍珠养殖领域的首创技术获得成功。

  在佰瑞拉的一期工厂化养殖池内,只见河蚌是被放置在多层的架子上进行立体式养殖,而养殖环境则构成闭路循环。管理人员只要坐在控制室里,就能监控生产流程,进行实时管理,使养殖池内温度始终保持在最适宜河蚌生长的28摄氏度左右。

  众所周知,传统养殖产出的畸形珍珠比例大,圆珍珠少,所以控制珍珠圆度并不容易。傅百成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应力包裹理论方法,使珍珠的正圆度可以人为控制。

  傅百成介绍,佰瑞拉于2005年开始启动淡水珍珠生态循环工厂化养殖项目,并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攻关试验,项目于2017年进入中试,2018年4月正式投产,开始大规模养殖,实现珍珠能在温室里养殖的目标。

  这是一场革命,无论是最严“禁养令”的壮士断腕,还是“滴灌”数字化养殖、“黑科技”工厂化养殖,都是为了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利益中寻找平衡点。山下湖,已为珍珠养殖找到了一条去产能、提品质、控污染、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好三条路

  珍珠养殖,是支撑产业的源头基础。山下湖镇政府始终坚守一条原则,珍珠养殖基地的根基不能丢,做实根基,才能切实提升产业话语权和产品竞争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助力珍珠养殖产业转型升级,镇政府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去德清县考察。“他们推广的生态立体化珍珠养殖模式,以鱼带蚌、以蚌补鱼、鱼珠双丰,让河蚌与其他物种形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镇农业农村办主任徐锋介绍,不仅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形成了种桑、种稻(麦)、畜牧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稻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粮桑鱼畜”系统和生态农业景观。“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已利用蚌塘周边的藕塘等人工湿地布局优势,通过水泵或改造进排水管道进行水循环,实现蚌塘 藕塘的种养结合模式。”

  为规范珍珠养殖行业,尽快形成行业标准,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也从中发挥积极作用。

  “2016年底,全国珍珠养殖面临严峻局面。2017年,我市向珍珠养殖污水开刀,珍珠养殖场大面积退养。”协会秘书长何铁元说,基于现状,协会主动向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中国渔业协会、环保联合会,乃至向国家相关部委反映情况,希望政府部门出台珍珠养殖的指导意见或标准。

  功夫不负有心人,山下湖珍珠协会组织专家力量进行调研起草,在2017年12月正式发布实施浙江省团体标准《淡水珍珠养殖规范》。此外,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中国渔业协会水生资源珍珠蚌类养殖标准工作部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开展淡水珍珠摸底调研。“目前,《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规范——鱼蚌混养型》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何铁元欣喜地说,有望在年底前发布实施,将大大完善珍珠产业标准。

  去年底举办的诸暨发展系列周主题活动上,不少专家学者在点赞诸暨在淡水珍珠生态养殖方面走在国内前列的同时,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就是其中一位,他表示,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诸暨要争取养殖又大又好的珍珠,通过提高珍珠的品质,增加珍珠的附加值,做大做强珍珠产业。“珍珠养殖一定要走好生态化、智能化、工厂化这三条发展道路”。

  今年,山下湖镇启动了西泌湖湖畈“万亩田塘”建设。根据珍珠小镇总体规划及山下湖大花园规划的总体要求,目前已对西泌湖范围内划定的三个核心区域进行集中流转。山下湖镇党委书记钟亦飞介绍说,至今年底,将加快核心区域珍珠养殖规范化、生态化改造,逐步取缔核心区域外低小散的养殖塘,将山下湖珍珠养殖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们将利用万亩珍珠养殖基地建设契机,引进数字化水质监测系统,建成并投运珍珠养殖数据中心,强化对养殖数据的精准采集、分析和共享,加速山下湖珍珠数字化养殖进程。”钟亦飞表示,接下来,将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绿色养殖示范为引领,集中山下湖中心湖畈的连片养殖优势,发挥集聚效应,全面实现养殖生态化、规模化、效益化的目标,把山下湖打造成水清、岸绿、房美的淡水珍珠养殖示范镇和旅游目的地。

  有关资料摘自《珍珠帝国》,特别感谢王丰先生。

  
凯发旗舰厅官网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联系方式    
  浙新办[1999]1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5-89095158  诸暨市融媒体中心凯发旗舰厅官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涉未成年人内容投诉、举报电话:0575-89095170
网站地图